说到清明节,大家都知道,祭奠亲人的节日。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也一直传颂至今。但是你知道吗,在清明节之前还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,在寒食节的时候是禁烟火的,而且只吃冷食。现在就一起去看看这个寒食节的来历吧,看看寒食节的起源。
一、寒食节的时间
寒食节:在夏历冬至后105日,清明节前一二日。是日初为节时,禁烟火,只吃冷食。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、踏青、秋千、蹴鞠、牵勾、斗鸡等风俗,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,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。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。
二、寒食节的来历
寒食节起源,据史籍记载:春秋时期,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,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、不离不弃;甚至“割股啖君”。重耳励精图治,成为一代名君”晋文公“。但介子推不求利禄,与母亲归隐绵山,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,介子推坚决不出山、最终被火焚而死。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,将其葬于绵山,修祠立庙,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,以寄哀思,这就是“寒食节”的由来。
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,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;汤氏改革后,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。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,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。
从春秋时期至今,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,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,这一天吃冷食、祭祀、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。伴随着岁月的流逝,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,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,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、廉洁、政治清明的赞许,却是千年如一的。
又是一年春草绿,我们已经不需要改火吃冷食,但还要悼念先人,祭扫踏青,要秉承传统文化,也要跟着时代移风易俗,献一束花,植一棵树,珍惜时光,既要把握当下做好每一天的工作,又要及时行乐,享受人生。
春雨惊春清谷天,春天的节气已过大半。
时间过得好快,好像过完年就期待着清明小长假的到来,立春之后,雨水,惊蛰,春分,周而复始之间没什么存在感,时不时的倒春寒就如同段子里说的,冬天和夏天相爱后要消灭掉春天,好像才看了花开,就要进入枝叶繁茂的夏天了。
三、寒食节的历史故事
古时候,清明节更像一个时令节气,时至清明,草长莺飞,春暖花开,万物生长,景象变得清洁明净,说到清明,其实当时乃至今天人们过得是将寒食和清明融合为一的节日。
寒食,冬至后一百五日,春分后十五日,清明节前一两天。
寒食节要禁烟火,吃冷食,并且还有祭扫、踏青等风俗,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,是最古老的节日之一。
寒食节的历史由来
寒食,指在寒食这天要禁烟火,吃冷食。古人生火非常麻烦,所以一般人家终年都不会熄灭火种,但初春气候干燥,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。
而且万物都有生命轮回,经过上一年的沉寂与秋收冬藏,春天万物萌生,火种也是如此,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,即是“禁火”,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,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,谓之“改火”或“请新火”。
“此时寒食无烟火,花柳苍苍月欲来”说的就是寒食节熄灭旧火,夜晚无灯烛待月光来的习俗。
最初的寒食节时间很长,汉朝时有些地方甚至要禁火一个月,久食冷食不利于生活生产,遭到百姓反对,后逐渐缩短。
到了唐代,寒食节变成三天,并逐渐式微。清代历法改革,寒食逐渐融合并入清明节。
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,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。
传说春秋时,介子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,隐居避世于介休绵山。
重耳烧山逼他出来,子推不出,母子隐迹焚身。后晋文公为悼念他,下令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(后为冬至后一百五日)禁火寒食,形成寒食节。
所以四海以寒食寄哀思,只为尊崇介子推忠君爱国,功成身退,淡泊明志的奉献精神。而介子推的憋屈冤枉就像不可比拟的险峻绵山古迹,天长地久地矗立在那里,他的魂魄与山河同在,如同春日的风雷统御着万物生灵。
枝叶茂密似笼烟雾的榆柳在这一天也变得暗淡,而咏唱介子推故事的《龙蛇曲》却历久弥新,久唱不衰。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称霸春秋,却终究有负于用忠诚追随过他的介子推。
寒食节的来历是不是都了解了呢,正是为了祭奠大臣介子的忠臣之志而传流至今。就像端午节是用来祭奠伟人屈原一样的。后来清初的时候改革,才把清明节定在了寒食节两日之后,之后随着变化,寒食节也变成了在清明节的前一日。所以当你看到那天都在吃冷食可千万不要奇怪哦。